退休后的凌先有,并未选择安逸的生活,而是积极投身于“银龄行动”,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。他担任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助老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,指导助老委组织老年人开展“优势共享”“康养互助”等活动。他深入北京周边养老机构调研,为有需求的老年人选择优质的养老基地,义务提供养老咨询服务,引导老年人互助养老、健康养老。他还经常走进街道、社区、老年活动场所,指导会员或会员单位义务演出,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同时,他积极推动助老委公众号的发展,使其每天传播各部委、全国各地老龄工作、老干部工作信息累计上万条,成为老年人了解信息、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。
在文化养老方面,凌先有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参与老年大学教材编审及《老年大学课程设置规范》团体标准、《居家和社区智慧养老应用》等课题研究,参与《中国新养老》等著作的编审工作,为推动老年教育和养老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他多次走进社区、老年大学、中小学及残疾人学校,开展经典诵读活动,大力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。他积极参加“书香中国·北京阅读季”公益活动,在“阅读迎重阳,共抒敬老情”阅读分享活动中,走进海淀区四季青镇敬老院,向老年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,并捐赠自己出版的100本书,受到了老年人的热烈欢迎和赞扬。
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,凌先有每年都会带领水利作家艺术家,深入水利工地、基层一线开展“送文化种文化创文化”系列活动。他和艺术家们一起,为基层职工现场创作美术、书法作品,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。他还义务为部机关及部直属单位党员干部讲党课,去幼儿园开展水利科普讲解,在人民网人民视频等平台宣讲水利知识、传播水利文化、宣传生态文明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点赞。
此外,凌先有还心系家乡,热心参加家乡组织的公益活动。他积极为家乡联系项目,建言献策,多次为家乡捐款,自备红包看望慰问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,被家乡丹凤县聘为专家智库成员和慈善顾问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乡亲们的关怀。
在日常生活中,凌先有也是一位热心肠的人。他经常深入社区、残疾人学校开展朗读分享活动,向敬老院老人赠送书籍,给老人们带去温暖和关爱。他在公交车上遇到提重物的老人,总会主动帮忙提上提下;一次,他遇到一位曾患脑梗的迷路老人,便搀扶着老人步行两公里送到家中,老人感动得流下热泪。他多年坚持为他服务的数百位老年人祝福生日,坚持每个节气都为老年人发去健康提示,被老人称为“知冷知热的贴心局长”。
凌先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践行着“银龄行动”的精神,成为老年群体中的杰出代表。他的事迹和精神,激励着更多的老年人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,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他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,温暖了无数人的心,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老年人的风采和担当。
人生下半场,绽放别样精彩
凌先有退休前是水利部离退休干部局局长,他服务的水利系统老同志里,有专家、学者,有开国元勋,也有默默在大江大河上坚守的一线职工。他们中许多人几乎一辈子献身水利,凌先有感动之余,打定主意,自己退休后也像他们一样,做奉献不退休。
他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《老年之声》栏目的特约嘉宾,在电台中评论社会热点事件,谈自己的退休生活,与主持人一起聊家长里短。他说:“我一般是从自身的经历和身边事说起。比如,由于做了多年老干部工作,出门凡是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上下台阶、过马路,我都会不由自主去搀扶一把。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拉着买菜车要上车,我便帮他将车子提上来,安顿老人坐下后,再将车子交给他。如果老人下车比我早,我会让他先空手下车,再将买菜车提下去交给老人。”电台“温暖时光”“为世间美好添砖加瓦”等选题由此展开,引起听众共鸣,交流也更加顺畅。在听众耳中,娓娓道来的凌先有仿佛一位热心的邻居老大哥,越来越得到认可。
小小善举,不仅让自己一天过得有成就感,还会影响到他人。对此体会,凌先有在20多年前一次火车上偶遇陕西老乡时就开始了。那天,他与邻座一位带小孩的母亲攀谈起来,对方说孩子特别喜欢看美国著名童星秀兰·邓波儿的表演,可是西安买不到她的光碟,问凌先有能不能买到。凌先有回到北京,在图书大厦一口气买了秀兰·邓波儿的《起立欢呼》《新群芳大会》《亮眼睛》《小安琪》《小情人》等光碟,连同秀兰·邓波儿的小人书,一起给那位留下地址的母亲寄去。“她与孩子如获至宝,都非常高兴。”凌先有说,“从此之后,我们就成为很好的朋友。她每年都给我寄来陕西特产,至今没断,我也会给孩子寄点礼物。她寄来的陕西猕猴桃和石榴,我吃不完,就分给北京的朋友,也把这个故事告诉他们。我觉得,一个人多些善行善举,内心充实,便有了丰盈的人生,就会为社会积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。”
举手之劳的善良,有时甚至能挽救生命。有一年夏天,凌先有的老伴与女儿外出,在北京南三环外的辅路上,看到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突然倒地不省人事。母女俩马上行动起来,女儿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老伴一边给小伙子打伞遮阳,一边拨打110报警。凌先有说:“那时正值中午,地面温度有三四十摄氏度。女儿打120时,接线员询问求救的是出事者家人还是路人,如果是路人,最好110电话一起打,警察会处理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,所以我老伴也立刻报了警。大约5分钟后警察就赶到,随后救护车也来了,将小伙子送医,后来听说没有危险。她们回家向我叙述这事,我赞扬女儿当时没有顾虑,处理果断,救人一命。女儿却说:‘举手之劳,应该做的。’”
心存善念,常做善行,凌先有一家已经把善作为日常生活方式。而且“爱出者爱返”,他说自己也容易成为受益者。郑州那场千年不遇的暴雨,被凌先有赶上了。那天他出了地铁,遍地是水,根本没法抬脚,就打算在出站口的台阶上过一夜。到了午夜,陪同他的朋友看他这样太难受,就领他蹚水到地铁口外地势较高的一个停车场,敲开一辆亮着灯的轿车。车内是两名年轻的女子,朋友希望能让凌先有在车里休息一下,她俩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凌先有后来问两个姑娘,怎么敢让陌生人上车,其中一个姑娘回答:“在这样危难时刻,能提供一点帮助,没什么顾虑。”天亮之后,车主将两个包子和一瓶矿泉水递给凌先有说:“饿了吧?凑合着吃点吧。”这时路面积水大部分已消退,她们还开车将凌先有送到了目的地。“爱需要传递,更需要传播。”凌先有无论在电台中还是和家人朋友聊天时都会说,“帮助人自己有喜悦感,而被人帮助则更加难忘。这种双向奔赴,会让心中时刻保持温暖。”
助人助己,凌先有说都得益于从小父亲对自己的教导。凌先有老家在陕西丹凤县,母亲很早去世,他的父亲曾在北海舰队服役,后转业到地质部甘肃地质队为国家找矿。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,为了不给国家添负担,他父亲回乡参加农业生产,后在家乡粮站重新参加工作。“父亲退休回家后,仍然闲不住,在自己的荒山上开垦了一块土地,种植瓜果蔬菜等,自己吃不了,就送亲戚邻居。直到去世,他才停止劳作。”凌先有说。从凌先有离开家乡求学、工作,到父亲去世前18年间,父亲给他写了上百封信,既倾诉父爱亲情,又教他做人做事。凌先有说:“我工作后,父亲要我把入党作为头等大事。我工作不久,父亲叫我忙中必细,先立业后成家。在我小时候,家乡没有桥,父亲遇到过河的老人小孩都会背他们过河。他让我在单位也要多帮年龄大的同志分担一些体力劳动。父亲曾在部队当过司号员,他希望我学吹军号,说将来战争一旦爆发,父子俩上战场,如果他牺牲了,我就可以接过他的军号继续前进。”
一言一行,有家有国,凌先有都谨记在心。他父亲有哮喘病,一遇气候变化就犯,生病住院,凌先有就要回家陪伴,而父亲却让凌先有不要牵挂他而耽误了工作。来回奔波时,单位与家互相冲突,有时凌先有会感到身心疲惫,产生父亲拖累了自己事业的想法。他说:“随着父亲的去世,我才感觉到,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父亲对自己多么重要。没有了父母,自己就仿佛没有了根基,再也没有人指导我做人做事了。我只能拿出父亲写给我的信去读,去整理,去写一些回忆父母的文章,将他们的人生故事和高尚精神传给下一代。”
凌先有退休时,部长跟他谈话,说:“水利部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,是你多年如一日不懈努力、真情奉献的结果,是你心系老同志、情系老干部的真实写照。卸任之后,你有了充裕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,能够更多地陪伴家人和强身健体,并希望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水利部的工作,继续发挥作用。”
在职时,服务老同志,凌先有希望他们开心快乐。退休后,他自备了许多快乐源泉,一个故事、一段话、一句顺口溜,常让大家开怀不已。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,他就编个口诀:参观旅游,出于自愿,行动不便,家人陪伴。常用药品,随身携带,自感不适,切莫强勉。游览参观,莫忘安全,景点分散,必须结伴。原车原位,遵守时间,遇到麻烦,领队出面。让参与者玩得开心,让组织者省心省力。大伙儿都说,这个老干局长退休没褪色。
文化养老,提升人生境界
凌先有是中国水利文协副主席,为全国水利作家和艺术家服务之余,自己也追溯和挖掘水利战线老专家的人生故事。林一山、黄友若、敬正书等为新中国水利奉献一生、造福人民的大家,在他笔下活灵活现。
退休多年,凌先有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,生活安排得动静相宜。他说:“我每天读书听书至少两小时,打乒乓球锻炼身体一两小时,总的来说是以文化养老。生活有兴趣、有热爱,才能活出精彩。”
传统意义上的“养老”是得到照顾和看护,凌先有认为现在生命周期变长、人口老龄化加剧后,独生子女工作忙,对老人的照顾和看护变成了一种所谓“负担”。他说:“即便是在老人扎堆的养老院里,更多的感受也是寂寞。文化养老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,可以使我们形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,乐于面对晚年生活。借助各种文化休闲活动平台,广泛参与,会使我们心情愉悦、精神充实。”
孔子说:“六十耳顺,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。”凌先有认为,要做到这些。
(供稿单位:中国老龄发展中心)
来源《中华英才》半月刊网 作者:郭喜安 转载发布 小常